普陀鵝耳櫪
“看!這是天然落種長出的普陀鵝耳櫪。”近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馬岙街道一處普陀鵝耳櫪種群基地,在項目技術支撐專家、舟山市林科院教授級高工俞慈英的指點下,筆者看到一株株高低不一的普陀鵝耳櫪幼苗。根據年份不同,幼苗高度分別在5-112厘米之間。這些幼苗雖然根莖細小,卻是憑借母樹落下的種子,借助陽光雨露,自己破土而出。
歷經科技工作者20年不懈努力,舟山群島普陀鵝耳櫪這種原本在地球上僅存1株的瀕危植物,不但攻克了人工栽培育苗難關,如今又實現了野外種群自然有性繁育,有望徹底擺脫瀕危狀態(tài)。
普陀鵝耳櫪僅分布于普陀山島,1930年被植物學家鐘觀光教授發(fā)現,1932年由林學家鄭萬鈞教授定名。20世紀50年代末,由于大規(guī)模毀林開墾,導致這個樹種數量急劇減少,僅在佛頂山慧濟寺西側還幸存一株原生母樹,迄今樹齡已有200余年。由于在全國范圍內,以及傳說中這個樹種的來源地緬甸,都沒有找到這個樹種,這株普陀鵝耳櫪因此被人們喻為“地球獨子”。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普陀鵝耳櫪列為“嚴重瀕危滅絕”等級。1999年,普陀鵝耳櫪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普陀鵝耳櫪的自然繁殖能力非常弱,雌雄同株,花序為風媒植物特有的穗狀花序,可授期相遇時間僅有6天,種子不僅產量少,飽滿度也只有2%-4%。多年研究結果表明,人為大規(guī)模毀林開墾,導致種群規(guī)模驟減和野外生境劇變,是其致瀕的直接原因。此外,舟山群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普陀鵝耳櫪在花期時常常遭遇降雨和大風以及隨之帶來的堿性浮塵,嚴重影響雄花散粉和雌花授粉,造成種子產量少、品質差。
俞慈英
2000年,由俞慈英帶領的舟山市林業(yè)科技工作者團隊開始系統開展普陀鵝耳櫪的拯救行動。他們在各級相關部門的持續(xù)支持下,共組織實施科技研究與推廣項目10余項,先后攻克了普陀鵝耳櫪的種苗繁育和人工種群建設難關,建立了播種、扦插、嫁接、組培繁育技術體系和人工種群營建技術。2008年,普陀鵝耳櫪人工培育苗木數量首次突破1萬株;2015年12月,累計突破4萬株,并建立了普陀鵝耳櫪專類苗圃和騰坑灣、馬岙人工種群基地。
2017年,在浙江省林業(yè)部門和舟山市農林部門的繼續(xù)支持下,舟山林科院承擔實施“普陀鵝耳櫪野外回歸及遷地保護研究”項目。項目的目的在于讓普陀鵝耳櫪不依賴人工培植,實現野外種群的天然更新、自然回歸。
通過立地選擇與微環(huán)境改造、種子雨促成、土壤種子庫的建立和保護、立地與微環(huán)境維護等一系列艱難探索研究,2018年12月,在普陀鵝耳櫪人工種群馬岙基地內,俞慈英終于發(fā)現了林下天然更新小苗。不久后,在普陀山老母樹下及茶花園子代林下也相繼出現了人工促成的天然更新幼苗。這是普陀鵝耳櫪拯救工作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技術成就,此項技術進一步熟化后,有望讓普陀鵝耳櫪最終擺脫人工育苗造林,完全實現自我天然更新。
與此同時,項目組還將精心培育的普陀鵝耳櫪苗木應用于城區(qū)、風景區(qū)、寺廟等綠化,并嘗試讓它們“遠嫁”他鄉(xiāng),先后在杭州、寧波、衢州等地開展異地引種馴化試驗,不斷擴大遷地保護區(qū)域范圍和人工種群規(guī)模。迄今為止,項目組已在舟山市內外建立普陀鵝耳櫪野外人工種群30余處,種群個體數量累計超過1萬株。
為了攻克普陀鵝耳櫪野外回歸技術難關,年逾古稀的俞慈英經常帶領一班人風餐露宿,夜以繼日地工作。為了方便去基地觀察,她特意買了一輛汽車,由退休的老伴幫助開車,每天風雨無阻到基地搞研究。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野外回歸和天然更新技術的突破,意味著普陀鵝耳櫪的有性繁殖障礙得到了有效破解,為這個瀕危物種最終實現自我更新和維持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看著300余株可愛的幼苗,俞慈英激動地說。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